汪曾祺在回忆老师沈从文的时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回我去看他,牙疼,腮帮子肿的老高。沈先生开了门,一看,一句话没说,出去买了几个大桔子抱着回来了。 牙疼吃橘子,我在别处是没见过的,故而此一节过目不忘。他二人师生情深,是一辈子的事。还有一回,七十多岁的沈从文去助手家送资料,先去汪曾祺家,汪曾祺让老头过一会来吃饭。他是美食家,那天做了一只烧羊腿,一条鱼。沈从文回家后,一再向三姐称道,“真好吃”。 后来,沈从文去世,汪先生去参加遗体告别,久久不愿离去。他说,“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看到此处,心生悲戚——这个时候,他已年届古稀了。 斯人已去,留给汪曾祺的,是一餐饭食,一怀橘子。 我是不大吃水果的,零食也不吃,不是不爱,而是小时候没得吃,渐渐也就没了吃的习惯。但于三样东西总是割舍不下,橘子、西瓜、猕猴桃。 小时候在山村,西瓜是自家地里种的,中午收工摘一个,用竹筐盛着浸到井里,能消酷暑。猕猴桃生在山上,孩子们都记得它的位置,时节到了,摘回家藏在米缸里,三五天就可以吃。老家不产橘子,但常有跑街的拉着车子来卖,一斤棉花头可换两斤橘子,这才是山里孩子最大的诱惑。我是最规矩的,从不会偷自家的好棉花去换,只能老实的去田里抠摘剩下的棉花。 辛苦两天,换小半篮橘子。那时候的秋天真蓝,能看见白云上的飞鹰,橘子也甜的要命。 每年橘子上市,我总要买一些尝鲜,但难有儿时的味道。去年八月末过千岛湖,中途停车在一个荒废的码头玩水,一个老伯正好划船去江心岛摘桔子,便带我一同前往。一时高兴,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便跳上了船,一路上白云落入水中,又被水浪揉碎;阳光晒在身上,却一点也不灼热,这种感觉是游船难以比拟的。 到了江心岛,弃舟登岸,才发现这一带都是红砂岩,下午三点多,炽热滚烫,鞠一捧水撒上去能冒起一股白烟。我赤脚上岸,欲生欲死。那时候橘子还是青的,偶有泛黄,我一连摘了几个,鲜则鲜矣,却并不很甜。老伯摘了两大筐,有贩子收走卖到城里去。 “这么青,能吃么?” “放两天就黄了。” 回到岸边,临走时老伯往车上塞了好多橘子,我到底还是一个没吃。总想着等它自然成熟时,我能再路过,尝尝它如蜜一般甜味。 吃橘子,是要懂得时令的。这一点,王羲之就是懂橘之人。 有一阵子,喜欢看他的帖,大部分是朋友之间写的便条,三言两语都是生活琐事,却极有意思。其中有个《奉橘帖》,是他在给人送的一筐橘子里的留言: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意思是说,奉送橘子三百枚,由于霜降还没到,就没有多采。 橘子不到霜降,总是皮不够黄,捏起来很硬,酸味太浓,采掉是可惜的。很多植物都这样,比如柿子,还有番薯。青菜也是经霜的才好吃。 王羲之晚年退隐嵊州,建了一个很大的庄园,优游无事,除了含饴弄孙,便是耕读稼穑了。他种了很多水果,成熟了便摘下来一家家的给朋友送去,是极悠闲的。他在给吏部郎谢万的信中这样写道: 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 文人种田,送个橘子,要包种子,都会写个条子,变成了一个个千古名帖。 除了《奉橘帖》,《来禽帖》也很有意思: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这是他给四川刺史周抚要种子时写的信,意思是这些种子寄过来的时候要用布袋装好,如果密封得太厉害,种子都闷死了,大多都发不了芽。 垂垂老者,唯以农事为大了。 后来,他儿子王献之也遗传了给人送果子的家风。王献之有个《送梨帖》,短短十一个字,行中见草,极有味道: 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他们父子送礼,都喜欢三百之数。信的意思是现在送三百个梨给你。雪来得比较晚,天气实在不大好。 三百个橘子吃吃是比较容易的,三百个梨,得吃到什么时候! 今年的橘子已经上市了,我尝过一次,大不满意。必须待到十月后,方可多食。 柑橘叶是单身复叶,翼叶一般比较狭窄 或者仅仅留下一点痕迹 ▼每年四五月开花,花极洁白 花香非常好闻,能留在人的记忆里 只要静静的闻过一次,也许再难忘记 ▼果肉或酸或甜,或有苦味 但我们素日吃的栽培种多是甜橘类 品系较多,只要正常成熟,口感都不错 我尤喜江西南丰和浙江黄岩的蜜桔 是人间美味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自然告诉我的,我都将告诉你 植物志/食物森林/春日花房/自然教育 潘枟迪: 沈家智: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北京白癜风怎么办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krtanshang.com/jzsp/3859.html |